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族谱编修 重要信息 联谊动态 追宗溯源 族贤宗英 今日清河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主页 > 追宗溯源 > 调查资料 >

 
 
  清河张氏现状调查
清河张氏现状调查
 
时间:2008-07-10 22:01来源:福建省仙游《张氏族谱》 作者:张一海,张书芬 点击:

  
  历史追溯
  清河历史悠久,在尚未有建置的远古时期,就成为中国张氏的发祥地。据史料记载,张氏始祖挥为轩辕黄帝之后,世居清河。禹贡之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汉唐两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当兴盛的时期,也是张氏先民极为辉煌的时代。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在各地建功立业,随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的影响,为生存、为生活得更好的张氏人群不断迁徙、繁衍。足迹不但遍布大江南北,而且到达岭南、西南、西北、东北、东南沿海,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可看到张氏人群的踪迹。到了宋以后,张氏的分迁别创发展更快,他们不但到达了台湾、海南等我国沿海岛屿,而且开始走出国门,分迁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张姓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名流辈出,地位显赫者不计其数。在清河古郡这片土地上,为张氏繁衍生息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环境。长期生活在清河的张氏族人,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勤劳而智慧,生机盈盈,枝繁叶茂,逐渐使清河成为张氏第一郡望。

 
  元朝时期,匈奴入主中原,由于战事不断,瘟疫蔓延,张氏先祖不得不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外迁,造成清河大地,人烟稀少,土地荒凉。更甚者,明初建文帝二年(1400年)正月,燕王起兵靖难,沿清河、临清驿道展开拉锯战,历经三四年,战事方平。清河、临清、高唐、枣强一带村庄毁灭,人烟更加稀少,加之时有洪水泛滥,田舍一片汪洋,古郡沃土几乎成了无人之地。当时,全县人口只有几千人,所以当时明朝皇帝曾多次下决心实施了长达几十年的全国大移民,清河自洪武年间起至永乐十五年止,有大批移民移入,张氏族人也自不同方向(山西、山东、北京等地)回迁到祖源地,使祖源地清河的张氏家族,又逐渐兴盛起来。

  现状探源
  今清河境内张氏族人,经调查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原有居民(俗称土民,即世居清河者);二是明代移民(迁入及回迁者)。

 
  先说土民。根据调查,张氏土民涉及6个乡、 12个村:张广庄、张豆坞、东张宽、西张宽、东关、罗屯、军营、孙石佛、沈庄、牛城后、王什庄、李家井,258户,1180人。往上追溯,一般能追溯几代甚至十几代,由于战争、水灾、瘟疫等原因,旧谱无存,因缺历史资料,也很难向上追溯。认定张氏土民的依据有两条:一是村名,如张广庄、张豆坞、东张宽、西张宽,这部分村庄多为宋代以前的村名;二是口传。
  再说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山东、北京及附近县域迁入。
  ①山西迁来的涉及15个办事处85村, 16324人。
  ②山东迁来的涉及14个办事处33村,12支,6426人。
  ③北京迁来的涉及2个办事处3村,2支,现有人口1630人。
  ④附近县域:威县、临西、南宫、武城迁来和不清楚何处来的涉及11个办事处29村,计1194人。
  移民总数25574人,繁衍到现在一般有19—25代。现有张氏居住的村按人口多少划分,162个张氏居住村庄中,不足100人的105个村,100—299人的26个村,300—499人的14个村,500—699人的5个村,700—999人的4个村,1000人以上有4个村(郭庄、葛仙庄、后坝营、张屯)。
  改革开放以来,清河县张氏后裔在好的政策指引下,在宽松的务工经商环境中抢抓机遇,充分继承了张氏家族吃苦、耐劳、勤俭、苦干的传统,积极投入到务工经商的大潮中,不断的学知识,长才干,办企业,作贡献,真正展示了张氏后裔的聪明才智。在清河县骨干行业中,涌现出了不少龙头企业,为发展清河作出了贡献。

  (附:清河县张姓分布一览表)

(责任编辑:zhangshi)
上一篇:张氏的历史迁徙
下一篇:张氏源流考
打印
 
最 新 热 门
  • 有关张氏诏书诗文译注
  • 张氏的历史迁徙
  • 清河张氏现状调查
  • 张氏源流考
  • 旌阳张氏家规(十八条)
  • 张姓渊源
  • 锡山张氏家规
  • 唐王中书劝孝文
  •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网站管理:中国·河北清河县张氏研究会
    通信地址:河北省清河县岷山路奥捷科技大厦1105室(张氏办)  邮编: 054800
    联系电话:0319-8166876 传真:0319-8166862 电子信箱: qhszcw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