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族谱编修 重要信息 联谊动态 追宗溯源 族贤宗英 今日清河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主页 > 最新资讯 > 最新资讯 >

 
 
  张氏以清河为族源地的文化渊源
张氏以清河为族源地的文化渊源
 
时间:2017-12-08 09:41来源:华夏张氏统谱编委会 作者:王博 点击:

张氏以清河为族源地的文化渊源

摘要:挥公是中华张氏的得姓始祖,张仲是在挥公之后张氏的“中兴之祖”,他们对张氏宗族的兴起功莫大焉。本文尝试从环境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人类学、文献学等多种学科角度去研究中华张氏的起源和族源地问题。研究从上古五帝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张氏的起源,南迁青阳奠定基业及张氏早期迁播太原、濮阳等问题的线索。

中国人历来有慎终追远的情怀,盛世修谱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华张氏亦然。中华张氏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之一,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显示国内姓张的人口数量达到8550万人。加上港、澳、台及海外张氏宗亲中华张氏人口数量超过了1亿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很多张氏宗亲和谱牒学研究者加入到了张氏谱牒的研究中来,形成了一股张氏研究的热潮。但是由于文献记录的缺失,研究者水平的良莠不齐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干扰,使得张氏研究,特别是在族源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好的现象。笔者觉得有必要对此进行正本清源。 

中华张氏公认的始祖是上古黄帝时期的挥公。挥是黄帝之胄,观弧星而制弓矢,其后裔世代掌握制弓的职务,因而得姓张氏。但限于上古文献记录缺乏的问题,关于张氏起源的研究存在着三个疑点:其一、挥公究竟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其二,挥公部落或者张氏的族源地究竟在哪里?清河、太原或者濮阳;其三、张氏得姓始于挥公,还是子孙得姓。由于缺乏明确的文献记录,所以以上疑点长久得不到解决,因此也产生了许多的争议。在此笔者尝试以上古时期的自然环境变迁,上古时期的星辰信仰和古代文献记录中张氏先人的活动为依据来回答上述问题。

一、上古时期的自然环境变迁与黄帝部落的迁徙

《世本•作篇》记载“挥作弓,牟夷作矢”,宋衷注“挥、牟夷,黄帝臣。”《世本》是由先秦时期史官修撰的一部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的史籍。《世本》关于挥公的记录是有关张氏祖先的最早记录。在此,我们可以获得的明确信息是:挥是弓的发明人,他是黄帝的臣子。从《世本》的记载我们可以肯定挥是黄帝部落的重要成员,早年的挥是随着黄帝部落一起活动的。因此,我们要了解挥早期的活动就必须先了解黄帝部落的活动轨迹。

黄帝生活的时代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的核心聚居地在哪里?《世本•居篇》记载“黄帝居涿鹿”;《史记•黄帝本纪》记载“邑于涿鹿之阿”。 关于“涿鹿”在哪里,历史上存在三种说法:一是河北涿鹿说;二是江苏徐州说,三是山西解州说。

造成这种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传世的《世本》在版本上的差别。张澍稡集补本作:“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孙冯翼集本、陈其荣增订本只载宋氏注文,即“涿鹿在彭城”;茆泮林辑本、秦嘉谟辑补本所载注文为“涿鹿在鼓城南”;雷学淇校辑本则无此条。宋王应麟《地理通释》认为茆本、秦本《世本》的“鼓”作“彭”。后世大多数的学者依据王应麟的说法支持“徐州说”。

据《逸周书•尝麦解》“第五十七”载“蚩尤乃涿鹿帝(赤帝),争于涿鹿之河(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战国策•秦策》记载“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逸周书•尝麦解》这条信息明显是不利于“徐州说”的,为此持“徐州说”者将“中冀”解释为“中原”。但《史记•五帝本纪》还记载“(黄帝)北涿鹿荤鬻,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这又作何解释?“荤鬻”(xianyu),又称猃狁,北方游牧民族,是匈奴人的祖先。在江苏徐州的郊外和北方近2000华里外的荤鬻人展开了战争,可能吗?“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中的“中冀”指的就是冀州中部,也就是河北省中北部地区。因此,“徐州说”是不可靠的。

近代一些学者认为涿鹿在山西解州,代表性的人物有钱穆、柏杨、钮先钟等人。钱穆认为“解州西南25里有浊泽,一名涿泽,就是古时的涿鹿”;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解州盐池的卤水为红色,当地俗称其为“蚩尤血”。涿鹿之战是一场关于盐的战争。支持“解州说”的学者主观构建了一个秦东、豫西、晋南华夏祖先活动的“黄金三角区”,而这个假说的立论显然是不充分的。秦东-豫西-晋南“黄金三角区”是在帝尧时期因为大洪水的影响而形成的,而在此之前中华文明是呈“满天星斗”状态的。

“河北涿鹿说”是迄今为止最为可信的观点。该观点受到气候变迁,考古资料,文献资料等多方面证实。

黄帝生活的时代处于全新世中期的第三阶段(55004500a.B.P)。在此前华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气候类型。温暖湿润,河流密集,植被茂盛,有黄河象、印度犀牛、鳄鱼等热带动物活动。为了摆脱湿热的环境,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先民为了寻找更为合适的生存环境逐渐向西部和北部海拔、纬度较高的地区迁徙。华夏民族关于昆仑山的传说和华夏老祖母华胥氏的传说大约形成于这个时期。但是到了全新世中期的第三阶段气候突然转冷,并经常伴有极端气候事件。因此,华夏先民又开始回归中原,部分留在西部和北部的先民逐渐退回到半农半牧状态,甚至是游牧状态。因此,在有些史籍记载羌人是炎帝的后代;猃狁人是黄帝后代。现代人类学家的研究也支持“姜羌同源”的说法。由西北向中原及东部迁徙的各部落因为争夺生存资源经常会发生矛盾,乃至于爆发战争,这就是《史记》所记载的“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发掘,很多的历史谜题逐渐被揭开。牛河梁年代约为公元前36003000年,出土有大量精美的玉器。有熊形的双熊头三孔玉器,龙形的玉龙、玉猪龙,龟形的神龟玉器、玉龟壳,还有勾云形玉器和玉鸟等器物。这些器物与先秦史籍中关于黄帝部落的记载十分吻合。如《白虎通》记载“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史记》记载“轩辕,黄龙体”;《国语》“我姬氏出自天鼋”(神龟),“(黄帝子有)人面鸟身者”。因此,郭大顺、雷广臻、陈平等一些学者认为红山文化就是由黄帝部落创造的。黄帝部落曾经生活在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这些观点已经成为了当今国内学术界的共识。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东至于海,登丸山,乃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在《史记•五帝本纪》“逐鹿之战”条下注“《正义》曰:‘涿鹿,山名,涿鹿故城在山下,即黄帝所都之邑于山下平地’。”《汉书•刑法志》“涿鹿之战”条注“文颖曰:‘涿鹿在上谷,今见有阪泉池、黄帝祠。’”此外,《水经注》有“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迳涿鹿县故城南,王莽所谓褫陆也,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即于是处也。其水又东与阪泉合,水导源县之东泉”的记载。《礼记》记载西周建立后周武王“追思黄帝,封黄帝之后于蓟”。汉代刘向所著的《列仙传》和整理于金大定年间的民间传说集《后土宝卷•禘祖经》分别记载了挥发明弓箭和黄帝之子姬挥帮助黄帝大败蚩尤和抗击犬戎人的故事。

综上所述,在距今5000左右的时候,随着气候转冷,黄帝部落从辽宁西部、内蒙古中东部向南迁徙,并在河北涿鹿形成了聚居中心。“黄帝居涿鹿”中的“涿鹿”指的就是河北涿鹿。作为黄帝的臣子挥最早就随黄帝部落生活在今河北涿鹿一带。

二、挥公及张氏与青阳的文化渊源

因为气候还在不断转冷的缘故,黄帝在定都涿鹿之后并未彻底安定下来。为了农业发展的需要,黄帝部落还处在不断向南、向东迁徙的过程。《史记》记载“(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黄帝正妃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青阳”既是人名,又是地名,还是春天之神,后世又作“清阳”。 “青阳”,《说文解字》有“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丹青之信言必然。俗言信若丹青。謂其相生之理有必然也。援此以说从生丹之意。”《尔雅•释天》曰:“春为青阳”。

要知道“青阳”到底位于何处,我们必须先知道玄嚣究竟迁徙到了何地。《史记》讲“青阳降居江水”。而《山海经》记载“青阳降居泜水”。《大戴礼记•帝系六十三》云 “青阳降居泜水”。清代以前的学者普遍认为“江水”就是长江,这种说法缺乏先关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支持,从地理方位的角度而言也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江水’说”是很难成立的。“‘泜水’说”则比较可信。“泜水”在河北省南部,源出内丘西北,东流入滏阳河。《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记载“(汉三年)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馀泜水上。”《史记》中的“江水”应为“泜水”在传播中因字形相近造成的错误。与之相印证的是“若水”。“若水”应为河南淅川的若水。淅川若水位于南阳盆地东部,渝、陕、鄂交界。屈原《离骚》讲楚人先祖为“帝高阳之苗裔”。《史记》“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这些就都能够讲得通了。

弓是冷兵器时代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关于弓的发明,《世本•作篇》称“挥作弓,牟夷作矢”;《荀子•解蔽》作“倕作弓,浮游作矢”;《山海经•海内经》有“有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义》:“张氏,黄帝第五子挥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挥次十五子,造弧矢,及司率罟,受封於张,为弓氏、张氏、李氏、灌氏、叱罗氏、东方氏”。

我们首先对《荀子•解蔽》的“倕作弓,浮游作矢”进行解读。倕,是一种工具和工艺。《山海经》有“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的说法。浮游也是一种工艺,指的是将箭矢置入水中,测量其是否合格的方法。当然不排除这里指的是精通这两种工艺的人名,但是肯定与弓的发明无关。

其次,“少皞(少昊)生般,般是始为弓矢”的说法来自《山海经》。《元和姓纂》采用了《山海经》的说法,并认为“般”和“挥”是同一人。因此才有“挥为青阳氏第五子”的说法。后世的一些学者和谱牒研究者则沿用了《元和姓纂》说法。但事实上我们对《山海经》的记载必须要经过仔细的辨析才能采纳,而不是不加分析的直接运用。

东汉末年到唐朝末年是古文经学和谶纬之学非常发达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的学者喜欢对先秦史籍和《史记》中关于上古五帝时期记载不详的部分结合《山海经》、《庄子》、《越绝书》、《尸子》、《淮南子》等道家神话著作和民间传说进行发挥创造。东汉贾逵的《春秋左传解诂》、皇甫谧《帝王世纪》、蔡邕的《独断》、王符的《潜夫论》、谯周的《古史考》和隋萧吉的《五行大义》、唐徐坚的《初学记》等作品这种色彩很明显。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最早提出“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我们应当看到皇甫谧的说法和《史记》等前代著作是相违背的。对待这类史书我们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弃之不顾,而是要辩证的去分析它。首先,少昊氏应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族和部族首领的称号;其次,玄嚣是第一代少昊氏,此后还有数位少昊氏。第三,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朱宣氏极有可能是少昊氏部落下的氏族。五帝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风俗仍然存在。少昊氏之子般,按母系氏族社会的习惯生活在青阳氏部落并掌握了弓箭制作技术,制弓技艺高超。但因此将般和挥划等号是不对的。弓的发明在涿鹿之战之前,而按《山海经》的说法“般”显然生活在涿鹿之战之后。这样我们就无法解释《世本》所记载的“挥作弓”和刘向所记载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用弓箭射杀蚩尤的故事。

晋代张勃《吴录》记载:“挥观弧星,始制弧矢。”弧星即弧矢星,位于东南天空,属于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一宿井宿,今天属于大犬座/船尾座,代表射天狼的弓箭。井宿属木,形状像犴(即驼鹿),或者网,或者大海,《史记•天官书》:“东井为水事”。此星明亮,代表国富民安,天下太平,其色变则天下动荡。

邢台古称邢,从井,从邑。“邢”通“井”,《易经》曰“井,德之地也。”以黄帝的都城涿鹿为坐标核心,邢台对应的正是井宿,青阳对应的则是弧矢星。《山海经》中记载的“精卫填海”、“伯益作井”和《世本》等古籍记载的“挥作弓,网罗”都和邢台有联系。这种联系看是偶然,但实际上和上古的星辰信仰有关。邢的方位在涿鹿之南偏东,以涿鹿为坐标,邢台属于井宿。炎帝女儿精卫淹死在东海之中,从邢台境内的太行山分支衔木填海;挥公夜观弧矢星制造弓矢,还发明罗网,因此被封在青阳;伯益帮助大禹治水路过邢台中东部,发明凿井技术。大海、弓矢、网、井正是井宿及其所属星辰形状的象征。陕师大汪晖教授就曾经对“风从龙,云从虎”进行考证,认为它与东方青龙七宿和西方白虎七宿的运行有关。远古中华先民对星辰有一种自然的崇拜,同时掌握者比较丰富的天文知识,他们喜欢将人间和星象结合在一起讲述祖先的故事。因此,这些传说故事和邢台相联系并不是偶然,它是远古中华先民星辰信仰的体现。

从中唐以前张氏族人的墓志铭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印证张氏的得姓和世居地与井宿及弧星有关。弧星对应的青阳在赵地,即今天的清河县。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的《巴郡太守张纳碑》“立姓定氏,应文天象”,讲张氏族源地对应的是天上的“弧星”。隋大业年间的《隋故贵乡夫人张氏(妙芬)墓志铭并序》记载“华胄承姬,挥弧命氏”。唐燕国公张说所撰《唐赠丹州刺史先府君神道碑》有“张祖曰挥,帝轩(轩辕)之胤(后裔),肇勋弦木,锡姓上矣”。《仓曹张休光墓志铭》有“昔挥为弓正,初开得姓之源。”唐天宝年间的《唐右龙武军大将军张登山墓志铭》记载“其先轩辕第四子,……,从居赵地,世为冠族”,明确了张氏族源在“赵地”。这类墓志铭很多恕不一一引述。

在传世张氏谱牒之中关于挥公与张氏族源问题的记载以明朝嘉靖年间张浚等汇编的《张氏统宗世谱》最为典型。《张氏统宗世谱》“得姓郡望”篇记载:“吾张氏之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清河郡者独最。”其他宗谱与之内容大体一致,在此也不作赘述。

综合考证《史记》、《礼记》、《风俗通义》、《山海经》等古籍的说法,并结合张氏谱牒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由于气候变化,黄帝之子玄嚣迁到了涿鹿之南的泜水流域,黄帝的第五子挥作为玄嚣的兄弟和臣子也随兄迁徙,他们居住在今河北邢台境内(邢台对应井宿)的青阳(青阳对应弧矢星),也就是清河。定居了一段时期后,玄嚣部落继续东迁,迁到了今天曲阜附近。而挥则被封在了青阳故地。因此,挥的部落也就留在青阳繁衍生息。挥被玄嚣所信任,还曾经为玄嚣培养他的儿子般,使般也成为了制弓的大师。因为挥的子孙世代掌握着制作弓矢的的核心技艺,所以部落联盟命其掌管掌管弓矢制造,因而被赐姓张氏。青阳(清河)是挥部落最早的基业,后来自然也就成为了张氏的族源地。

三、从张仲、解张、张老的事迹看张氏族人的早期迁播

到了尧舜时期,极端气候再次出现,中华大地洪水泛滥。因此,生活在东部地区的中华先民陆陆续续向中西部地势较高的地方迁徙。经过这次大迁徙,在秦东、豫西、晋南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聚集地,中华文明也由“满天星斗”形态转变到了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形态。“秦东-豫西-晋南”华夏文明的“黄金三角区”正式形成。在这个时期,张氏也不可避免的由青阳向太行山及太行山以西迁移。

等到洪水逐渐退却,大禹治水,采取疏导法平息了水患。人们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将大禹所疏导的黄河被称之为“禹河”。今天清河县的清凉江就是“禹河”故道的一部分。据谭其骧先生考证,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到400年之间黄河在宿胥口决堤东流,原黄河故道形成了黄河的一道分支——黄河北流。因为黄河东流的干流河水浑浊仍称为“河”或“浊河”,北流的支流河水清澈,因此也被称之为“清河水”,即“清河”。“清河”流经青阳,“清”和“青”读音一致,因此到了汉代人们就逐渐将“清阳”和“青阳”混用了。后来有些人认为“清阳”指的是清水之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清河是一条南北向河流,不存在“山南水北为阳”的说法。

张仲,也作张侯仲,西周时期张国国君,是中华张氏的先祖之一。张侯仲在周宣王时期,担任周宣王的卿士,是太师尹吉甫的重要助手,主要负责周王朝北方防御,为“宣王中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仲一生最为重要的功绩就是太原之战。公元前822年,猃狁侵犯西周北方边境。宣王的主政大臣太师尹吉甫率军北征,与猃狁战于太原以北。至于六月战事胶着,王师难以取胜。宣王赐常服于张国国君仲,命其率师出征。由于张侯仲的加入,王师大破猃狁。王师凯旋,回到驻地中都邑,太师尹吉甫设宴庆祝。这件事被记录在《诗经•小雅•六月》中。尹吉甫称赞张仲德行高尚,堪为诸侯楷模,“张仲孝友”也被万世传唱。孝友的美德也成为了张氏家风。

张国究竟在哪里?宋罗泌《路史•国名纪》“张,挥之封。然黄帝臣,自有张若。故河东解有张阳城,汉之东张,今邢之任县是。《通典》云:‘汉张县地。’《纪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城张阳。’南郑是也。”因此关于张国产生了三种说法:一、解张说;二、东张说;三、南郑说。南郑在今陕西汉中,此说不值一驳。我们只针对解张说和东张说展开论述。

支持解张说的人论据有二:一是张氏有先祖名台骀者是太原的首位开拓者。《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侯马市有台骀为黄帝陵以外最古老祠庙建筑。二是晋国有大夫解张和张老。解张或称张侯,张华封先生认为解张是解地张氏的意思。郤克伐齐,解张为郤克驾驶战车,弓箭身穿了他的手肘,鲜血沾满了车轮,仍然奋勇向前,大败齐军。张老在赵文子(赵武)加冠礼上鼓舞赵文子要不断进取。

支持东张说的人主要依据:一是《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注解“张县,邢之任也”;二是《路史》的“张国条”;三是《任县志》和《南和县志》。材料明确不再赘述。其实《诗经•小雅•六月》中说的很明确,张侯仲是在是年六月接到周宣王命令后率军驰援太师尹吉甫的。假如张国就在太原附近,猃狁来犯,张国应当是首当其冲,而不是增援部队。因此张仲的侯国在太行山以东的可能更大。

要想真正了解张国所在的,我们还必须知道先秦时期邢台地区的地貌。先秦时期的邢台地区的地貌与今天截然不同。当时邢台地区中部为大陆泽,大陆泽水面广大曾经它北到宁晋,西至隆尧,南近南和,东临清阳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胡泊,面积约占今邢台总面积的1/3强。《尚书•禹贡》大禹导水“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根据《史记》记载大陆泽南半部被汉高祖所封的五个侯广阿侯任敖(隆尧)、任侯张越、张侯毛泽、青阳侯王隆(清河)、南宫侯张敖的侯国所包围。张侯毛泽和青阳侯王隆的侯国位于大陆泽的最南端,此处水面因此也被称为“张家泊”,这绝对不是巧合。再者据《嘉靖广平府志》记载“张县在广平府东北”。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张国不在任县而在今南和以东和青阳县相邻。甚至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张县和青阳县是由古张国拆分而成的。

春秋时期,由于戎狄人的南犯邢台境内很多小诸侯国被灭,就是比较大的邢国和卫国也相继被灭国。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入侵,今邢台境内的很多诸侯和居民被迫迁到黄河以东的齐、鲁、宋附近。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管仲建议发兵拯救邢国,后将邢国南迁,在夷仪(山东聊城西南)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河南滑县东)另建新都。张氏部分族人随卫国迁到濮阳也是极有可能。东汉王符《潜夫论》卷九,“志氏姓第三十五”就曾记载“至春秋时,宋有张白蔑矣。”迁徙到宋卫之地的张氏族人他们怀念故土,或许将故乡的一些事物名称带到了新的居住地,但不能因此而认为它是族源地。

根据上述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尧舜时期,由于大洪水的影响张氏族人被迫迁到了太行山以东。张氏族人台骀因为善于治水而被帝尧所重用。洪水过后,一部分张氏族人在台骀的带领治理汾河,并在太原附近建立了山西张城;一部分族人则重返青阳故地再建家园。春秋初期,由于狄人南犯,部分族人有迁到了黄河南岸的卫宋之地。到了春秋中后期,随着晋国的不断扩张“张国”被并入晋国。张氏族人也因此多仕于晋国。

 

参考文献:

[1](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01月版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

[3] 黄怀信,张懋,田旭东撰: 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4]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409月版

[5]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

[6] 陈成:《山海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07月版

[7] 王叔岷:《列仙传校笺》,中华书局,200706月版

[8]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9] 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

[10] (清)王聘珍,王文錦译注:《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03月版

[11]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08月版

[12] (明)张濬等汇编:《张氏统宗世谱》,明嘉靖刻本

[13] 王晖:《古史传说时代新探》,科学出版社,200911月版

[14] 杜振国校注:《嘉靖广平府志》,大众文艺出版社,2014

[15] (清)谢昺麟修,陈智纂,王亿年增补:《任县志》,民国4年版

[16] 清河县地方志办公室 编校:《清河县旧志全集校注》,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06

[17] 张华封:《张姓始祖和始祖之下的早期世系问题》

[18] 赵杰:《略论张是起源的记载和研究》

 

作者简介:

王博,男,汉族,1981117日生,陕西蓝田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学历,历史学硕士。现为河北省清河中学历史教师,历史中心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方志学、学术史,20163月被吸纳为中国古都学会会员。撰有专著《汉代丝绸之路》和《窥视王弼玄学中的理想人格》、《论钱谦益的史学思想》等学术论文10余篇。


(责任编辑:zhang)
上一篇:剖析不靠“谱”的张姓“祖根地”
下一篇:巩固共识基础 促进张氏团结
打印
 
最 新 热 门
  • 清河宗亲会召开第三次代
  • 热烈祝贺江苏江阴张氏宗
  • 壬辰年华夏张氏祖庭祭祖
  • 清河城站列车到发时刻表
  • 张姓血源寻根
  • 2900余人出席癸巳年祭祖节
  • 华夏张氏祖庭奠基祭祖仪
  • 信宜张氏大宗祠张氏书院
  • 清河张氏宗亲会会长张一
  • 清河——中国张姓文化之
  • 最 新 推 荐
  • 2019张氏文化周邀请函

    2019张氏文化周报名表回执,请点击下方链接进行下载! ...

  • 2018张氏文化周邀请函

    点击下载邀请函...

  • 《解读百家姓——聚焦张姓》

    ...

  • 四谈打造张氏文化丰碑之一

    共同打造张氏文化丰碑 努力再现中华文化辉煌...

  • 相 关 文 章
  • 2021-04-16·山东张氏宗亲来祖源地清
  • 2019-10-31·张氏祖源地清河县二村张
  • 2019-04-15·县政协“树、转、优、促
  • 2018-07-01·张氏祖庭党支部庆七一主
  • 2018-04-18·世界张氏总会秘书处就征
  • 2018-04-18·耄耋老人心系祖地 大典
  • 2018-03-15·挥公精神开启了中华远古
  • 2018-02-26·贺湖北蕲春举行张氏宗祠
  •  
    
     
         
     


    网站管理:中国·河北清河县张氏研究会
    通信地址:河北省清河县岷山路奥捷科技大厦1105室(张氏办)  邮编: 054800
    联系电话:0319-8166876 传真:0319-8166862 电子信箱: qhszcw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