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族谱编修 重要信息 联谊动态 追宗溯源 族贤宗英 今日清河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主页 > 最新资讯 > 最新资讯 >

 
 
  张姓血源寻根
张姓血源寻根
 
时间:2018-04-11 11:28来源:未知 作者:赵杰 点击:

张姓血源寻根

张姓始祖挥公,是轩辕黄帝之子或孙。那么,黄帝包括挥公与炎帝、与蚩尤、与颛顼等又存在怎样的血缘关系?首先略作引证。

关于张姓起源记载,有古代文献典籍和姓氏著作,但二者又难以截然分开,其中有不一致性,甚至相牴牾处。由来已久的张氏始祖挥到底是黄帝之子?之孙?争论一直不休。今天只能依据历史记载顺序,略作分析,以便人们辨证、理性地去看。

张氏谱牒中对张姓起源地的记载,也有不一致处,原因是谱牒来自不同朝代和不同的地方,因受不同记载的影响,故说法上也不太统一。以今人的智慧,自会去伪存真,正确看待。 

文献典籍记载解读

本章既然是张姓血缘寻根,因为张姓始祖挥公,是轩辕黄帝的子或孙,而黄帝与炎帝、蚩尤、颛顼等又都存在血缘关系,所以有必要先作如下引证。

战国时期《竹书纪年》卷之一载:“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

《竹书纪年》前编载:“少典之君,娶于有蟜氏之女,曰安登,生神农。三日而能言,七日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神农即炎帝。

西汉时期《大戴礼记》卷七:“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星,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赤帝亦指炎帝。

东汉时期《新书》卷二载:“炎帝者,黄帝同父异母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故战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宋代罗泌撰《路史》载:“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大戴礼记》卷七又载:“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颛顼帝。”又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战国时期《山海经•海内经》则载:“黄帝妻雷(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帝颛顼。”

综上所录,我们可以梳理出这样的血缘关系:一、黄帝与炎帝是同父异母兄弟;二、蚩尤姜姓,是炎帝后裔;三、颛顼帝是黄帝孙或曾孙。以上三帝加上蚩尤,应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共有祖先。具体说到张姓始祖挥,辈分按黄帝第五子说,炎帝则是挥的叔伯辈,蚩尤则是晚辈,而颛瑞帝则是挥的侄辈或孙辈。退一步讲,如按另外一种说法——挥是黄帝之孙,就颛顼帝而言,或是挥的同辈,或是挥的侄辈。

下面再引证关于张姓始祖挥的有关记载。

西周时期左丘明撰《国语》,是最先记载了有关授姓的典籍之一。《国语》卷一〇“晋语四”云:“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惟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其中,却没有张姓。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张、王、李、赵,黄帝赐姓也。”。有后代学者认为,张姓始祖挥出自青阳氏,是黄帝之孙,原为姬姓;也有学者认为,青阳氏即是挥,“青阳生挥”是“青阳王挥”之误刻。总之,青阳与挥有不解之缘。

成书于战国晚期的中国第一部其中有研究姓氏的典籍《世本》问世,稍晚于《国语》为先秦重要史籍之一,司马迁《史记》即采用其史料,西汉的学者亦多称引。原本约在南宋以后亡佚,之后不断有人辑录,清代辑录者不下十余家,今存辑录汇编为《世本八种》。今摘录有关张姓起源记载三则:

1.《世本》清代著名姓氏研究者张澍辑本:“挥作弓。挥自黄帝子也……,挥以弧矢命世。”

2.《世本》秦嘉漠辑补本:“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挥为青阳子,为黄帝孙。

今有张姓学者依据家谱记载,提出不同观点:说此处“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是“青阳王挥”之误刻,清代辑录者是受唐代《元和姓纂》的误导而致。编者查阅典籍记载,在黄帝之子的排序(行)中,也并未见有“青阳”是黄帝“第五子”的说法,而多说“挥”是黄帝“第五子”。

3.《世本》另一种清代辑本则记:“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罗网,姓张氏。”

我们再看其他典籍的有关记载。

东汉献帝时,泰山太守应劭著《风俗通义》云:“张氏,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证实是挥作弓:“弓,以近穷远,象形。古者挥作弓。”

从以上记载,可得出的结论是:挥是弓矢发明者,因发明弓矢,世掌其职,得姓张氏,为张姓始祖。而挥到底是黄帝之子?之孙?《世本》上为什么也说法不一?这要说到清代辑本。清代辑本,有说是受唐代《元和姓纂》影响所致,《世本》原作者是不会自相矛盾的。

张氏始祖挥公为“黄帝之孙,青阳之子”的说法,的确始见于唐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

关于《元和姓纂》,此书久已散佚,清乾隆年间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以韵为序,编为十卷。此处“青阳生挥”,是《元和姓纂》有误刻,还是后人在《永乐大典》中有误抄?不得而知。也许唐人林宝就是如此写的。

该书撰写于唐宪宗时期,著者林宝是济南人,官居朝议郎、太常博士。《元和姓纂》的内容是先列皇族李氏,余者依唐韵分206部,每韵之内,大姓为首,记载唐朝时的各姓氏来历和家谱。全书共收录姓氏1232个,书中论姓氏之源,多据《世本》、《风俗通义》、《世本族姓记》、《百家姓》、《姓源韵谱》、《姓苑》、《英贤传》等书。但林宝编撰此书,共历时200余天,其考辨多有不足,典引也多有谬误、缺编。故为后世史家所不引。所以,南宋大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批评说:“《元和姓纂》,诞妄最多。”

受《元和姓纂》影响,宋欧阳修等所著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引用其说,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并且推演、增加了“张姓出自姬姓”,把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具体为“黄帝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

北宋大中年间,由陈彭年等奉诏编著的《大宋重修广韵》就修正了林宝的《元和姓纂》中关于张氏始祖挥为黄帝孙的说法,曰:“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

《新唐书》中北宋嘉祐年间编汇成书的一部唐史。其中列传主要由宋祁负责,本纪、志、表由欧阳修负责。宋祁曾任知制诰,有文名,他历时十余年,完成了列传。而政治家、大文豪欧阳修却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地方,到至和年间才重入京朝。等到他写本纪、志、表,已是嘉祐五年,由于时间关系,该书汇列传、本纪、志、表之时,并没有经过严格审核。《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载有唐一朝任宰相的九十八姓三百六十九人的家谱世系,文献多基于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其中错误难免。所以南宋时期罗泌著《路史》时,在其后记中特别指出:“黄帝子挥封于张为张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少昊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其言无据。”

《路史》中所批注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挥为青阳少昊第五子……其言无据”,就是因为遍查史料,从未发现有“少昊青阳氏生挥”的记载,所以否定了其说。

按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编者注,见《大戴礼记》记载,其“江水”应为“泜水”之误);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我们从史料得知,黄帝有四妃,嫘祖为元妃,其后还有方雷氏,彤鱼氏、嫫姆,共生二十五子。玄嚣青阳氏如按兄弟排行,应为长子,怎会是“第五子青阳氏”?有何依据?恐怕有误。

以至于后来的姓氏著作和张姓谱牒,都受到《元和姓纂》及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影响。就是明代嘉靖年间两部影响最大、集大成的同名谱《张氏统宗世谱》,说法竟然不一。一是张浚等人主修的统谱,曰:“黄帝第三妃彤鱼氏生子曰挥”;二是张宪等人主修的统谱,曰:“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两部同名谱,两种说法,一说黄帝子,一说黄帝孙。张姓始祖挥公,到底是黄帝子?还是黄帝孙?以及“受封地”或者说“源出地”又在何处?

我们再看姓氏著作和张氏诸多谱牒记载。

姓氏著作记载解读

先说张姓始祖挥公受封地,亦即张姓起源地,都有什么说法。

据今天张氏研究者张华封先生的观点:首先提出张氏起源地问题的,是东汉学者王符,他在其著作《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中提出:“今河东有张姓,西张城,岂晋张之祖所出耶?”按张华封先生的解释,今山西省西南部古汾州之地西张城,考证此地为“古张国”,是挥公受封之地。

仅按“岂晋张之祖所出耶”字面意思来理解,无论反问句,还是肯定句,我们也只能正解为:张城仅是“晋张”之祖。如宋代《路史》作者罗泌,就不认为此处是封国得姓之地,而认为挥之封国“张”在“邢之任”,即今清河县西边的任县。今人姓氏研究者赵福寿先生,则考证认为,清河与任县相距甚近,应为古青阳之国范围,所以应是挥公受封得姓之地。

以上两种观点,作为古人的王符和罗泌,以及今人张华封、赵福寿先生,都还缺乏足够的证据,只能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以上两种观点,我们以为主要来自东汉的《潜夫论》,文中对于张姓受封地,语焉未详。而对此款记载意思理解更为明确的,是宋代人罗泌的《路史》卷二十四“黄帝后姬姓国”:“张,挥之封。然黄帝臣自有张若,故河东解有张阳城。汉之东张,今邢之任县是。”意思是说,张国,是挥始受封。但是,黄帝时代就有臣张若,所以河东张国,今天河北省邢台市的任县一带便是。罗泌《路史》记载的本意是,黄帝之后出自姬如今有多少个小国,共记载了26个不同姓氏的国名,其中有两个张国,一是晋地解张国,一是冀州东张国,时代不过是春秋和汉代的两个侯国,而决不是远古时代张姓始祖挥公受封之国。

真正对受封地或姓氏出处“寻根溯源”,是随着晋唐士族运动的兴起及官方和家族修谱的兴起而开始的,其用途是区别门第,许其婚媾。自南朝至唐初,由官方先修谱,可入官谱的主要是士族大姓;但留存至今的却很少,敦煌出土的唐代《氏族志》等谱四种,已多是残卷。《氏族志》跋文曰:“以前太史因尧置九州,今为八十五郡,合三百九十八姓。今贞观八年五月十日壬辰,自今已后,明加禁约。前件郡姓出处,许其通婚媾,结婚之始,非旧委悉,必须精加研究……然后可为匹。”

官谱虽为“别门第、许婚媾”,但起初各姓氏多以郡望入谱,并着重姓氏出处。唐初贞观时期,官方入谱张氏郡望有六:清河郡、吴郡、南阳郡、沛郡、梁国郡和弘农郡。清河郡位列第一位。《新唐书》作者在《高士廉传》后,有一段赞语评论晋唐谱系、郡望与姓氏关系时说:“古者受姓受氏以旌有功。是时人皆土著,所以推知昭穆,使百代不相乱也。”得姓受氏与郡望相关。

今天研究唐代郡望的学者郭峰先生,在《唐代士族个案研究》一书中,对“清河郡”作了这样的表述:“唐初至唐末,张氏诸郡望中,清河、南阳两望是影响最大的两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望影响有升降变化。南阳一望的社会影响保持到高武时期,玄宗时期减弱,肃、代至宪宗时期剧降。清河一望则是呈逐步上升趋势,至唐后期,成为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望……发展到一定程度,郡望就失去了显示某支家族身份、地位、家世的意义,而成为社会同姓成员共有的姓望标志。”

所以,自唐代开始,张姓族人多将清河认作“得姓郡望”,是张姓源出之地,并一直影响到后代。

我们再看其他姓氏著作,是怎样记载的。

北宋《姓解》载:“张氏,出自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始造弦弧,以张罗网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姓解》上并未涉得姓之地。

宋修《百家姓考略》记载:“张,商音,清河郡。黄帝第五子青阳第五子生挥,观弧星,始制弓矢,为弓正,主祀弧,遂为张氏。”

元人撰《氏族大会》载:“张,商音,清河。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明代杨明信撰《姓源珠玑》载:“张,清河。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为张氏。”

明代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张》载:“张,清河。商音。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现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为张氏。”

明代李日华撰《姓氏谱纂》载:“张,清河。黄帝第五子为弓矢,主祀弧,为张氏。”

明代傅作兴撰《文竽汇氏》载:“张,清河。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宫(弓)正,观弧星,始为弓矢,主祀弧,为张氏。”

清代熊峻运撰《氏族笺释》载:“张,清河郡,系出金天氏少昊第五子挥,始制弓矢,赐姓张氏。”

以上记载,按笔者的观点,在各书的开篇提出的是得姓之地。书中记载“张,清河”,不认为是仅仅指张姓郡望,而是说张姓的源头。如明代杨明信的著作书名就是《姓源珠玑》,笔者理解为“清河”是指张姓“姓源”所在地。

再者,前面已说过张姓郡望,唐代贞观时有六郡望,再后来发展为十四郡望,再后来三十多郡望,到宋元时已达四十三个郡望。当然,“清河郡望”声名卓著,影响很大。但是在郡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郡望数量有消有涨,郡望声名有强有弱,郡望等级排名时前时后,清河郡望也不例外。尤其是到北宋以后,清河已不再是郡治,而改为贝州;到明代,则降为清河县。但为什么在姓氏著作中,记载张姓,只记“清河”?这是笔者理解“清河”不仅仅作为郡望的依据。

所以说,自唐代“张姓源出清河”之说广为流传后,并影响到宋明时代的姓氏研究者,故有这样的记载;而张姓现存谱牒和张姓族人,更是多数认同这一观点。

张氏谱牒记载解读

由于岁月的湮废,张氏古谱难觅。按照《姓名文化杂说》一书作者李润生先生的说法,在汉代就出现了《帝王年谱》、《氏族谱》、《万姓谱》等谱牒著作。张姓作为源出黄帝之后,又是望族大姓,这些著作必然有关于张氏的记载——这只是推测,至今无缘得见。

本章上一节也曾提到,晋唐时期官谱、私谱已经兴起。而到宋代,随着欧苏体例的问世,庶民家族修谱便蔚然成风。但是,由于纸张保存年限的局限,由于两宋交替间的战乱,唐宋时代的著书,今人难得再见。

幸好,张氏自有有心人。传抄老谱,使较早的记载得以传承。今有重庆市长寿地区张氏分会编有《张氏家谱汇编》,其中录有“江西、湖北老谱”序,谱中第一则序,是“大唐长庆四年贵溪县天师通元撰,大清嘉庆二年七十二爨众重录”,可谓是按年代来说是迄今见到传抄最早的张姓谱序。

序云:“按:张本姬姓,出自公孙名轩辕黄帝第五子也。三妃彤鱼氏生挥,始造弓矢,……正,主祀孤星,赐姓张氏,封青阳王,居尹城至五十二世……”

此则记载,稍晚于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但却坚持挥为黄帝第五子说,并最先提出“三妃彤氏生挥”和挥“封青阳王”。如果此则记载传抄无误的话,这是一种很重要、很关键的提法。

还有一可庆幸的是:今湖北张梁森先生(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姓氏研究者),家藏一部民国二十一年第八次续修的《张氏宗谱》,延袭南宋江西南康远祖首修《张氏宗谱》,并完整保留了宋修谱的原貌。宋修谱由南宋著名理字家朱熹作序,本族张宽(南宋进士)作源流考序。序言内容再次佐证了上则唐代序之不缪,或者说是张姓渊源的主流说法。

《张氏宗谱》“宽公始修源流序”载:“吾族原姬姓。自黄帝轩辕第五子挥,善制弓矢,命为弓正,主祀孤星,赐姓为张。因国于青阳,故封青阳王。吾族张姓以此始。二世祖若公,生颛公,颛生须。匕生桃,桃生师,师生宣,宣生阳,阳生宓,于帝相时为奉政大夫……”

这则记载,除与唐代序相吻合外,还传达给我们三个信息:一是首次提出始祖挥封地在青阳;二是说明了挥公因就国被封王;三是关于五帝之一的颛顼,与记载中“颛生须”,是否有关联?“颛生须”是否误记?“颛顼”帝是一代帝王,还是两代帝王?——这带给今天的我们许多疑问。如果颛顼帝,确是挥公之后,那么,我们在前面已探讨的挥与几位帝王的血缘关系,颛顼是挥公的孙辈,可谓有证。也有当今研究者结论说:“颛顼为挥公授姓”则不足信也。

另一部较早的张氏谱书,是南宋《张氏支谱》,“原序”为“宋丞相吉州文天祥撰”,文曰:“谱何为而作?盖欲叙昭穆、明尊卑、别亲疏之异同也。然上无贤士莫作于前,下无令子莫述于后。有作于前,有述于后,余于张氏见之矣。按旧谱:原系轩辕第五子,名挥,造弓取兽,因赐姓张。传至周有张仲,汉有张良,以迄于今……”

该序为当朝宰相、大名士、抗金英雄文天祥所作,其可信度应是比较高的,序中虽没说挥公受封地,却肯定是黄帝之子。张姓谱书只是自明以后,才有他说。

其次,对于张姓起源地有明确记载而又较早的谱牒,还有明初永乐年间张君绍在闽南《张氏宗谱•序言》中的记载:“余固痛念祖庙之不可失,苗裔之不可疏。会耄耋老成,及搜久远之遗,又各执宗谱之序以对,凡星宇下,无非清河公之派衍也。”

说明凡天下张姓,均出自“清河公之派衍”,即始祖在清河。

其三,还有两部社会影响巨大的《张氏统宗世谱》。一是张浚等人在明朝嘉靖年间,集全国各地一百四十九位饱学之士汇编的《张氏统宗世谱》,据谱中“得姓郡望”篇记载:“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清河郡者独最。”

明确提出,“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也即是今天被海外张姓族人,认作“张姓源出之地”的河北省清河县。

所谓“青阳”(古“青”与“清”通用),即“清水之阳”。清河境内在汉代以前有一条古老的大清河,西汉清河郡国、清渊县(后改临清县)皆因此而得名。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疏》“大河”条解释,清河上游与古清水和古淇水有关,古淇水的流向是:“东过内黄县南,为白沟。……又东北过馆陶县北,又东北过清渊县西,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接下又云:“清河东北径广宗县故城南。清河之右有李云墓,云字先祖,甘陵人,好学,善阴阳,举孝廉,迁白马令。……清河又东北径县故城西,汉高祖置清河郡,治此。”西汉清河郡治地在清阳县,清阳县后注释“清阳王都”,所以有统宗世谱载“青阳,后改清河郡”之说。大清河流经若干岁月后,在隋唐之前,因黄河夺河入海,泥沙将大清河湮废,黄河又南迁。隋唐大运河,在清渊县(今临西县)和今清河境内,即大致沿大清河流向而开挖。北宋末,则又因“黄河北流”而淤废,故又有元、明、京杭大运河改道。后来,为疏水又沿大清河大致走向开挖了一条人工河,名曰:“清阳江”,民国后其改名为“清凉江”,现在河水荡漾,碧波依旧。

通过以上记载和大清河流经历史及其变迁,可见统谱中所说的“青阳”,即“清水之阳”,指的不是“清阳流域”,而是实实在在的地名称谓。清阳流域的地名应该很多,而挥“国封青阳”则是实指地名。

但是,因为记载中提到“居尹城,国于青阳”,尹城今属山西古汾州之地,统谱中便有了挥公的第二代“昧公居之”的记载,而成为“尹城泒”即全国各地“通泒之祖”。该《统谱》谱序,也是当时大名士费宏先生所作,而说的更明确一些:“张氏之先,黄帝第三妃彤鱼氏生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国封青阳。挥子昧为玄冥师,司水正,封尹城。”明确说挥后第二代其中一子里昧,封在尹城。

这部谱于明嘉靖十四年修城后,影响巨大。据有考证者说,是江西张姓富户张浚募集百多名士,修成目前所知张姓历史上第一部集众多宗支的《张氏统宗世谱》,对张氏家族无疑是一个重大贡献。但其中“尹城”之说,也为后人带来很大麻烦。

自此后,便有了“张姓源出太原”的新说法,也为后世以至今天带来影响,带来争论。

差不多在同时期,明嘉靖十五年,由张宪、张阳辉主修的同名《张氏统宗世谱》,与上部谱记载基本相同,区别只有“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把挥记载为黄帝之孙。此后的张姓家谱,关于得姓起源,多受这两部统宗世谱的影响;而挥公为黄帝之孙说,也是受后部统谱影响,在极少数张氏宗谱中,也有附和之说。

对这两部明代《张氏统宗世谱》,今天的姓氏研究者张梁森先生,依据家藏续修宋代谱《张氏宗谱》,撰文《中华张氏源流世系再证》,提出了如下观点:

1.张姓出自“清河说”是前人的定论。后人没有依据,或依据并不成立,岂可轻易更改?

2.“青阳生挥”是“青阳王挥”之误刻。

其误刻源于唐后期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所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句。挥是黄帝之子,而不是孙。

3.挥“居尹城”没依据,“尹城”非地名。

挥“居尹城”说,此前从无记载;而“尹城”不是地名,是王、侯居地通称,如后代首都、官之衙类目。

4.昧、允格、台骀不是挥公之后,而是金天氏之后。

据《左传句解》曰;“昔金天氏有裔子(孙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台骀”,子承父业,治水于晋阳之地,台骀被封侯,后代分为沈姓,姒姓、蓐姓和黄姓四个小国,台骀死后,这四个后代传人一直祭祀他;至晋一代,四小国被灭。

主编者对上文观点基本认同,《元和姓纂》这部书确实谬误甚多,为史家所不引;正如南宋大家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批评曰:“《元和姓纂》,诞妄最多。”,但是对“尹城”非地名却不敢苟同。在《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上虽然查不到“尹城”地名,但是,《通志•氏族略》上却有记载;“尹氏,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以为氏。子孙世为周卿士,采食于尹。今汾州有尹吉甫墓,即其封也。”根据此记载,使人联想起《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上“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所记;而典籍上又有“少昊金天氏”之说,张宪的《张氏统宗世谱》,是否张冠李戴,将两个“少昊”之子弄混了,才有挥“居尹城”?编者是大胆推测。今天的学人张华封先生对此有较为严谨的论证(书后附文章),故不多说。

我们再看其他谱牒记载。

明代崇祯十四年洞壶《清河张宗谱》序载:“赐姓受封,总原一本。我族系出清河,本黄帝苗裔,后显于汉,历唐宋元明,代不乏人,史不绝书,其典型固未远也,”

如果在上述记载中“我族系出清河”,疑问“我族”是指“张姓”一族,还是仅指“清河张一族”?我们认为是后者,专指“清河堂”一支。那么,再看湖南省图书馆收藏的善本书籍《张氏南轩族谱》记述:“吾族本黄帝后裔,始祖为弓正,封清河,赐姓张,此郡所自始也。”

可见,“吾族”是指全国张姓一族。另据清道光九年抄录“积庆堂”内“张氏流传征略世系”云:“张氏出自清河郡。黄帝第五子主祀弧,号为张氏,由来已久矣。”

明版《张氏族谱》谱序云:“张之受姓,昉于轩辕之子,天下之张厥初,无不本于一人耳,濮阳吾祖之所自出……”其结尾处还有诗为证:“吾家本名族,受姓轩辕氏,濮阳蕃本根,分合清有几……”这则记载,说明濮阳一支张氏,出自轩辕之子,但并未说明张姓发源之地在何处。

清代王仁俊辑《姓氏考略》又云;“黄帝子挥,始造弓矢,受封于张,其后遂为弓氏和张氏。”受封于张,指张国或张城。张华封先生考张姓源出山西晋阳之地,似乎不为无本。

现藏湖南图书馆的丰城《张氏宗谱•卷首》记载;“阅先代著籍江西丰城,来自明初,堂号清河。因思天下之姓张者,共出清河一脉,而兹何异焉。”这是清河堂一支的宗谱,显然有以己门推及天下张姓人之嫌。

《马来西亚张氏志》则说:“考轩辕皇帝第三妃彤鱼氏,生有第五子曰挥。初,帝命为弓正官,因赐姓为张,此清河张氏自始也。”将清河张氏与源出之地合而为一。

记载张姓始祖挥出封地,比较明确的谱牒,还有一部清早期四川《简阳张氏宗谱》,序言分别作于康熙四十年和乾隆三年。《家谱原始记》载:“述吾族张氏,系出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御讳轩辕。之子名挥,始造弧矢,张网罗,世掌其职,子孙因以为张姓,受封清河观君(津),分符冀州之域,即今广平府清河县。子孙显于晋,后显于吴。克平荆楚,驻师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明珠坊,麻姑山下……军民两宗族泒,繁集历朝以来,世受国恩……”

清河县在明清朝代,曾隶属广平府,而谱中“观君”系“观津”之误。观津地名出现很早,西汉窦太后即是清河郡东武城县观津人。先属武城县,今属河北省故城县,在今清河县境北十几华里处。谱中明确记载,张姓受封清河观津,即今广平府清河县。

台湾张桂元先生退休后,余生致力于张氏研究,花多年心血主编成《张氏统宗世谱溯源》之煌煌巨著。在《张氏始祖挥公特记》曰:“挥公本姓姬,黄帝轩辕公第三妃彤鱼氏所生之长子,总排行为黄帝第五子,随轩辕公征战蚩尤……夜观天上流星……萌生机智……赶制弓矢,发挥巨大无比威力而获全胜,逼使蚩尤入海被杀,夷平众患……论功行赏,以第五子掌弓正……以长弓为姓赐之,即张氏之始也。主祀弧星,封国青阳,居河北省冀州婺(武)城县明德乡归仁里,后改清河郡……”

文中“婺城”应为“武城”,西汉初置,名曰“东武城”(西武城在山东晋地,故加“东”字以别),隶属清河郡。西汉初置清河郡,下辖十四县,郡址在“青阳王都”,即今清河县城南25华里汉甘陵附近,辖区包括清河县全境及今河北省临西县、威县、南宫市、枣强县,山东省的武城县、夏津县、高唐县、平原县、茬平县、临清市、冠县等。隋唐之初,因隋唐大运开通,清河境成为南北交通要道,清河郡随移至今清河古城西北10华里处,本是东武城县城址,遂去武城名而置清河郡。后,原东武向东北迁移30华里,在今清河县与故城县交界处,别置武城县。文中所说“明德乡归仁里”,应在今清河县古城西北一带。

“香港张氏宗亲总会特刊”载《张氏世系源流考》说:“我张氏受赐姓之始祖挥,乃轩辕黄帝第五子,为三妃彤鱼氏所生,观弧星,司弓正之职,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世居清河。”

关于古今张氏族谱记载“张姓出清河”者居多,其他则较少见。

关于张姓始祖挥公,是黄帝子或孙问题,我们倾向《张氏源谭》一书的观点:“尊重多数史料,尊重大多数传世的张氏族谱及现代张氏后裔们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挥为黄帝子,观弧矢九星,始制弓矢,封弓正,赐张氏’为天下张氏的祖先是正确的。还有,古代天文学家所讲的张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共六颗星,其星位又正好在轩辕星座之下,那么张挥为轩辕黄帝之子,应该是古代圣贤们,从天象中给我们的昭示吧。”

以上两点,当然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如果没有新的史料发现和考古证实,我们认为:首先尊重今天绝大多数张姓族人的广泛认同感,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责任编辑:zhang)
上一篇:巩固共识基础 促进张氏团结
下一篇:圣淘沙岛话亲情
打印
 
最 新 热 门
  • 清河宗亲会召开第三次代
  • 热烈祝贺江苏江阴张氏宗
  • 壬辰年华夏张氏祖庭祭祖
  • 张姓血源寻根
  • 清河城站列车到发时刻表
  • 信宜张氏大宗祠张氏书院
  • 2900余人出席癸巳年祭祖节
  • 中华张姓始祖挥公
  • 华夏张氏祖庭奠基祭祖仪
  • 广西六罗张氏重阳祭祖
  • 最 新 推 荐
  • 2019张氏文化周邀请函

    2019张氏文化周报名表回执,请点击下方链接进行下载! ...

  • 2018张氏文化周邀请函

    点击下载邀请函...

  • 《解读百家姓——聚焦张姓》

    ...

  • 四谈打造张氏文化丰碑之一

    共同打造张氏文化丰碑 努力再现中华文化辉煌...

  • 相 关 文 章
  • 2023-11-09·张氏祖源地清河张氏代表
  • 2023-11-09·山东淄博南张宗亲理事会
  • 2023-11-09·张氏祖源地清河张氏宗亲
  • 2023-11-09·张氏祖源地清河张氏代表
  • 2023-11-09·马来西亚张氏联合总会、
  • 2023-11-09·张氏祖源地清河张氏宗亲
  • 2023-11-09·邯郸张氏宗亲到祖源地清
  • 2023-11-09·马来西亚砂拉越张氏公会
  •  
    
     
         
     


    网站管理:中国·河北清河县张氏研究会
    通信地址:河北省清河县岷山路奥捷科技大厦1105室(张氏办)  邮编: 054800
    联系电话:0319-8166876 传真:0319-8166862 电子信箱: qhszcw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