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代张氏以清河为郡望的政治渊源
一般而言受周礼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大夫有追溯祖先的传统,不然会被视为数典忘祖,但有封邑的才立庙祭祀祖先。屈原就在《离骚》中赞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本纪》记载秦襄公被封为诸侯,“乃用 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峙。”《索隐》云:“襄公始列为诸侯,自以居西,西,县名,故作西畴,祠白帝。‘畴’为祭天之土坛,少嗥乃赢秦之祖神。”少嗥本为东方赢姓部族首领,但西迁的赢秦崛起为诸侯后,即视少嗥为西方之帝。依“五行”学说,西方属金,其色为白,故少昊也便被称作“金天氏”,被尊为“白帝”。
庙在中国古代是有着严格等级规定,诸侯以下一般是没有资格立庙的,同时诸侯如果不立家庙也是要受到惩罚的。《礼记·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文献通考·宗庙十四》:“仁年因郊祀,赦听武官依旧式立家庙。”《礼记·祭法第二十三》:“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张氏究竟何时立庙于清河,笔者认为应当从张氏被封为诸侯开始,起于汉初而不是战国后期。张氏宗族在战国时期仕于韩魏者多,而仕于赵者寡,因此张氏立庙于赵地可能性显然不大。但是张氏在汉代受封于清河以及清河周边诸县者则很多,因此张氏立庙于清河郡开始于汉代则可以采信。
根据史料推断张氏最初立庙清河者应为赵王张耳家族。公元前209年张耳拥戴武臣为赵王被封为赵右丞相;前207年张耳又拥戴赵王歇,仍任赵相;前206年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辖恒山、河间、钜鹿、清河四郡。根据顾颉刚先生《史记地名考》及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考证信都在今邢台南宫境内,位于清河南宫之间。前203汉初高祖封张耳为赵王,都襄国(在邢台县境内),下辖清河、河间、邯郸、钜鹿、恒山五郡。前202年张耳之子张敖继承王位,张敖尚鲁元公主,但前199年因高祖剪除异姓王,被除国,改封宣平侯。前182年,张敖去世,子张偃被封为鲁王,子张寿为乐昌侯(今河南南乐),张侈为信都侯(今河北南宫东北)。汉文帝即位,张偃改为南宫侯,薨逝,儿子张生嗣位。张耳家族的封地虽然不断变化,但是始终在今清河以及周边地区,清河为张氏得姓之地,因此遵照礼制在封地建立家庙祭祀祖先是必然的。
西汉张氏另外一支显赫的家族为富平侯张安世家族,其家族封地也在清河郡及周边,其存在加强了张氏家族在清河郡的实力。张安世家族与留侯张良家族是同族。张安世之父张汤曾担任汉武帝时期的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显赫。汉昭帝时,拜右将军兼光禄勋,以辅佐功封富平侯。汉宣帝时,累官至大司马、卫将军、领尚书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其侯国在今山东平原县一带。东汉光武帝即位后改封富平侯张纯为武始候,武始候封地为富平侯封地一半在武城县,旧址位于今河北清河县境内。富平侯—武始侯家族九世封侯,是两汉功臣家族侯爵继承不曾断绝的唯一一家,其声望、政治势力自然不言自明。
另外,西汉留侯张良的嫡孙张典曾任官居清河太守,郡守治所在青阳。关于张典史籍记录不详,只知道他是阳平公张乘的曾祖曾任清河太守。张乘为宣帝所封,但从时间推论张典任清河太守当在汉景帝到汉武帝前期这一时段。
在两汉要成为显赫的一姓郡望除显赫的政治地位以外,在学术上也要有深厚的底蕴。赵王张耳本人尊贤敬士。辅佐两代赵王的赵相张苍精通易学、律学、天文学、算学。两汉儒林传对儒生籍贯记载往往以地域性学术流派进行分类,冠以山东人、齐人、鲁人、济南人等字样,清河张氏在学术上受业于山东大儒,传承山东儒家学术,归于齐鲁学派是理所应当的。根据蛟川张氏《传经表-通经表-两汉五经博士考》(花雨楼丛钞)统计,传鲁诗的张长安、张游卿;传伏生《尚书》的张生、张山附;传施氏易学的张禹、京房易学的张鲂均应属于清河张氏,其中张禹明确为清河人。深厚的学术底蕴大大提升清河张氏的名望,是清河张氏长盛不衰的智力基础。
总之,东汉以后张氏以清河为郡望虽有族源地方面的考量,但是更多的是门第、名望、政治经济实力方面的考量。张耳家族、张良家族、张汤—张安世家族等张氏三大家皆获封于清河郡这是历史赋予张氏宗族的重大机遇;清河张氏世传儒学人才辈出,张氏之学受世人尊崇,为清河张氏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望;这些条件为清河张氏的经济实力、政治地位、社会名望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因此后世才会有张氏以清河为郡望,“天下张氏源清河”的赫赫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