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族谱编修 重要信息 联谊动态 追宗溯源 族贤宗英 今日清河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主页 > 追宗溯源 > 专家文集 >

 
 
  评明代徽州《张氏会修统宗世谱》(2)
评明代徽州《张氏会修统宗世谱》(2)
 
时间:2016-11-18 14:26来源:天下张姓与清河 作者:张华封 点击:


三、关于张姓起源地与清河

认为张氏起源于今河北省清河县地的观点,就是张氏起源地“清河说”。早在明代以前,张姓族人就以清河为荣。五代时,后唐灵武节度使张希崇乃幽州蓟县人,而封号为清河郡公;南宋著名将领张俊,凤翔府成纪(今甘肃天水)人,被封为清河郡王;元朝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张毅家族,其宗谱自述“祖居山西平阳府解州安邑县”,元初才因其祖父张恩任巩县尹而迁居河南,但其家族数人在元朝被封为清河郡公、清河郡侯、清河郡伯,被封为清河郡夫人、清河郡太夫人的十数人,其祖祠也称清河世家,清河世第。这反映了张姓起源地“清河说”当时已很流行,并有巨大的影响。到《张氏会修统宗世谱》,称张氏始祖挥“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把尹城与清河羼杂在一起,同纳入清河郡的地域内,说明,《张氏会修统宗世谱》的部分参修者既固守“清河说”阵地,又击退不了“尹城”的进逼,采取了合二而一的办法。
(一)“清河说”来源于“青阳生挥”的观点
唐朝林宝所撰《元和姓纂》曰:“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23}”这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且叙述比较完整的张姓起源观点;“青阳生挥”的说法,也于此首见{24}。多采摘《元和姓纂》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述,与《元和姓纂》大同小异:“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青阳生挥”是张氏起源地“清河说”的渊源。
青阳,即古青阳氏。古时青、清通用,因此,青阳通清阳。古籍《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言“水北为阳,山南为阳”,这可能是此前就已形成的以方位称地名的文化观念。于是,青阳、清阳,又被铨解为清河之阳。今河北省清河县地,曾是清水流经地,其地本有地名清阳,秦为厝县,隶属清河郡;西汉为清河县,东汉又为清河国。因而有些著作认为那里就是古青阳氏的封国。自《元和姓纂》“青阳生挥”语出,张氏始祖挥就被训诂式地与这个清河地联结在了一起,清河地就被认为是挥之封国所在地,从而就是张氏源起之地。完颜绍元所著《姓氏百问》对此归纳说:“历来的观点据此(青阳生挥)判断,张姓的发源地当为青阳(故地在河北清河东南),也就是挥之父亲少昊青阳氏的活动地盘内”{25}。今清河县“清河张氏研究会”撰文《天下张姓源清河》{26}称:“我们认为,‘青阳’,就是‘清河的北面’。历史上,清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曾流经现在的清河县……张氏的根在清河。”赵福寿先生文《张氏:得姓于清河的黄帝子孙》说:“黄帝之子青阳君临天下之前就在泜河、清河一带为诸侯,清河因有清阳之名,而青阳之子挥因始制弓矢而为张氏始祖,也在清河{27}。”
但是,青阳生挥,并非青阳是挥。
上古氏族名称,实际就是部落名称或者部落标识,按后人语,是封国名称。对古老的青阳氏,历来就有不同的观点: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
《汉书·律历志第一下》:“《考德》曰:‘少昊曰清。清者,黄帝之子清阳也。是其子孙名挚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金天氏。’”
东汉张衡奏章曰:“《帝系》‘黄帝产青阳、昌意’,《周书》曰:‘乃命少昊清’,清即青阳也。今宜实定之。”
曹植诗《少昊赞》:“祖自轩辕,青阳之裔……”
《帝王世纪》:“少昊帝是为玄嚣,降居江水,有圣德,邑于穷桑……”
《史记索隐》:“皇甫谧及宋衷皆云玄嚣青阳即少昊也。”“宋衷又云:‘玄嚣青阳是为少昊,继黄帝立者……’”
《路史·发挥三》:“玄嚣、青阳、少昊,三人也。说者以玄嚣为青阳,或以青阳为少昊,或合三者为一,剧为浅陋。……司马公作《史记》不纪少昊,略不识其所出……《史记》云黄帝生玄嚣,是为青阳,降居江水,此太史公之误也。”
《路史·后纪七·小昊》:“小昊青阳氏,纪姓,名质,是为挚。其父曰清,黄帝之五子,方雷氏之生也。胙土于清,是为青阳……”此句下“注”曰:“青阳少昊之父也,故《帝德考》云青阳之子曰挚。而曹植赞少昊云:‘青阳之裔’,则少昊为青阳之子信矣。”“少昊父子同一为号,或少吴袭先封之名……今其后裔犹曰青阳,可知少昊非黄帝子者,毋疑也。”
《绎史·少昊纪》:“《史记·本纪》曰:‘黄帝之子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不得在位’,是不然。青阳与玄嚣皆黄帝之子,非一人也。青阳即少昊氏也。”
可见,史家于青阳,有认为是玄嚣的,有认为是少昊的,也有认为玄嚣即少昊的,还有认为是少昊之父清的。可是,没有认为是张姓始祖挥的。即使挥是“青阳之子”,挥也并非青阳氏,而是张氏。因此,青阳无论是玄嚣还是少昊还是清,也不管是挥的父辈、晚辈、还是兄弟,既然不是张姓得姓始祖,其封地不管在哪里,都不能称为张姓源出之地。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清河说”所忽略了的关键问题。
(二)清河张氏兴盛、显赫,是张姓起源地“清河说”形成的重要因素
我国史籍所记载的早期张氏著名人物,除《诗经》所记张仲未明其居地外,基本都在晋,如张侯,张老,张君臣,张趯,张骼,张孟谈等。三卿分晋之后,张姓随着韩、赵、魏的拓展向中原地区迁播,在更广阔的地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清河张姓人物,据一些张氏家谱记载,最早的是张典。张典是汉留侯张良的孙子,张不疑之子,在汉文帝时任清河郡太守,封清河郡公,始迁居于清河郡仁里乡节孝坊。张典子张默,为御史大夫,袭清河郡公;张墨子张金,汉景帝时任大司马,又承袭清河郡公。所以,清河张氏的辉煌,是从张典开始。张良有二子,长即不疑,次为辟疆。辟疆幼为侍中,其后不明。所以,张良之后裔,实为不疑之后裔。不疑有二子:长典,次高。高之后裔,现知的并不是很多(张道陵是高之六世孙。其世系为:高—通—无妄—浩—大顺—道陵)。而典之后裔则支脉繁多,是一个庞大的张氏人群,占当今张氏人口的相当部分,他们都是清河张氏!
张典为清河郡太守,始迁清河,并不见于史籍记载。史籍记载始迁清河的张氏,是东汉的张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载:“张良裔孙司徒歆(歆,字敬让,河内武陟人,东汉桓帝建和三年拜司徒),歆弟协,生魏太山太守岱,(岱)自河内迁居清河,为清河派始祖。”《张氏会修统宗世谱》所收录之同宗张芝(字廷毓,歙县人,明朝弘治中授评事,正德间曾为按察副使)所撰《星源误谱辨》,称清河张氏是“清河派”,也说:“清河派自岱为始,至保望,凡十八世,有名者十六世。”就是说,该支张氏从张典至明代张保望,是十八代,其中十六代均有名可考。张岱是张睦的四世孙,而张睦是张典的六世孙(良—不疑—典—默—金—千秋—嵩—睦—况—协—岱)。无论是张典还是张岱始迁清河郡,清河郡都只是张姓迁播过程中一个支派的始居地,而不能说成是张氏的起源地,这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张典为清河郡太守,始迁清河,虽史未载,也是不能排除的。张良死,由不疑嗣侯,至不疑坐罪国除,这其间有十二年。据推算,其时张典应在二十至三十岁左右{28},由于张良的声望和功绩,其时张典为清河郡太守是完全可能的。大约张典迁居清河之后,由于世事变迁,家族兴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古今姓氏书辨证》均记载张典之孙张金为大司马,说明其时家族重新复兴),大部分又离开了清河,至张岱,再次迁居其地。李月波《清河张氏古世宗脉考叙》引述:曲江张氏所撰修的宗谱,有《仁里初辑增订旧序》、《仁里重修家乘旧序》。曲江张氏不是张岱之后,而是与张岱平行的另一支:

 


他们自修家谱冠以“仁里”,是不忘本支张氏祖居仁里乡,证明了张典曾迁居清河县仁里乡的事实。
在岁月的交替过程中,清河张氏虽也有不少磨难,但总体上一直都很兴盛,历代高官名宦不乏,文臣武将辈出,人口不断增加。到了张岱的十一世孙张文瓘、张文琮兄弟(岱—议—荣—幸—准—灵真—彝—始均—晏之—乾雄—文瓘、文琮),正值盛唐,亦其家族最为鼎盛时期。张文瓘在唐高宗时拜相12年。四个儿子:潜,魏州刺史;沛,同州刺史;洽,卫尉卿;涉,殿中监。父子五人,均官居三品以上,俸禄合超万石,故被称为“万石张家”。文瓘弟文琮(《唐书》记文琮为文瓘之兄,《新唐书》则记文琮为文瓘之弟),吏部侍郎。琮三子:戬,江州刺史;挹,兵部郎中;锡,在武后、韦后时两次拜相。唐高宗时考定四海望族,遴选十大姓望族为“国柱”,清河张氏位列其首。可见当时清河张氏之显赫、荣耀!人口众多的张典、张岱后裔,因历代居官各地,本就广为分布,而张睦始迁吴郡(今苏州)后,其后裔在南北朝及唐末、五代,又不断大量南迁,形成了众多江南支脉;明宋濂所撰《张氏图谱序》就记有:张氏“子孙蔓延,分适他国而居,清河为最盛,清河之族布于大江之南。”这些清河张氏子孙,不管是否直接由清河外迁,都是最早迁居清河的张典或者张岱的后裔,都是清河派分支。他们大多文化素质较高,因不忘祖居清河,所到之处,立祠修谱,多称清河堂,清河世第,清河世家,清河世泽,颇具影响。与“青阳生挥”相联系,久而久之,清河这个张氏支派居地便被附会、讹化成了张姓发祥之地。张姓起源地“清河说”,是在唐以后才形成的,这显然与清河张氏兴盛、显赫密切相关。
张姓起源地“清河说”,本源于《元和姓纂》“青阳生挥”之说,而《元和姓纂》和《新唐书》的权威性又极大地推动了“清河说”的传播。到明代,虽然已有“太原说”的冲击,仍以主流的姿态继续流传。
(三)当今“清河说”的基本论据之误和对尹城的迷惑
《张氏会修统宗世谱》“得姓郡望”称始祖挥“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把尹城夹杂进去,企图把尹城与清河统一到清河郡地域内,既是对抗张氏起源地“太原说”的挑战,也反映了对尹城的迷惑。因而是没有力量的,反而增加了“太原说”的份量。不过,毕竟“挥封国在太原府属之地”的观点影响有限,因而“清河说”依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正因为如此,“清河说”过去无需过多自辩。但近期遭到了其他观点更严峻的挑战,就不能不认真审视自己的地位。清河张氏现在也加深了学术研究的力度,不断进行“正名”的努力。但是,考述虽不少,却未中要害。比如,一、加大力度论证清河地就是古青阳氏地。但张氏始祖挥不是青阳氏,而是张氏,因此矢不中的。二、论证清河是张姓最早、最大的郡望。这并没错,但郡望大小与发祥地不存在因果关系,而且,清河成为张氏重要郡望也只是汉代以后的情况,所以,它不成为“天下张氏源清河”的根据。三、说很多张姓以“清河堂”作为堂号。这也是事实,但是堂号是姓族分支的标记,并不代表张姓的发祥地。自称“清河堂”,不过是清河派张氏不忘祖出地,或非清河派张氏对清河的崇敬而已。四、说:今清河县境内有鲧堤遗址,知鲧在此活动过,因此,“作为黄帝子孙的挥在清河居住或活动也极有可能”,这就更是词不达意。鲧在清河境内活动过,与鲧之前的张姓始祖挥有何关系?河南内黄县也有鲧堤(见清雍正时《河南通志》卷五十一)。五、说张仪的兄弟张撰曾在清河立过宗祠,“这是张氏根在清河的又一佐证。”然而,祠堂是后代为纪念先祖而建,而且是随后代的居地而建,它本身就不是祖根在何处的根据。何况,张仪是战国时人,他的兄弟在清河立祠,也不过是战国时事,自然不能成为“张氏根在清河”的佐证!六、统计数据表明张氏在清河分布广,人口比例大。这是现状,作为张氏发祥地的证据,不具说服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今“清河说”观点对尹城的迷惑,比《张氏会修统宗世谱》有过之而无不及。《张氏会修统宗世谱》称始祖挥“居尹城,国于青阳”,虽然对尹城有迷惑,但还强调清阳是始祖挥的封国,尹城不过是“后改清河郡”的地方,尽管没有任何根据可以认为尹城在清河郡地。而现在有些为“清河说”“正名”的文章,则说“各文献记载,挥世居青阳,封于尹城”,或者说成是挥“居尹城国之青阳”。《张氏历史文化研究》有的文章更明确地认为:“始祖挥,世居清阳,今河北省清河县;封于尹城,今山西省太原市”。作为“清河说”的捍卫者,盲从他说,称挥之封国是尹城,是太原,翻过来把青阳纳入尹城的范围,这反映了当今“清河说”底气不足,已经招架不了“太原说”的巨大冲击——正是“太原说”认为挥“封国尹城”,并认为尹城就是太原,而且认为太原晋源区有青阳河、青阳沟、青阳庙,那里正是尹城国的青阳,是挥的封国所在地(《台骀庙的传说》:“台骀神庙所在的王郭村古称尹城里,为张氏始祖挥公受封之地。村西有青阳沟、青阳河、青阳庙,都是以金天氏封国命名的。”《中华姓氏谱·张》:“王郭村作为张氏开宗立姓之地,至今仍有一些痕迹。诸如,以少昊青阳氏命名的青阳河……为纪念青阳氏,在青阳河畔还建有青阳庙……以青阳氏命名的青阳沟……”)。实际上,尹城不是太原,也不是清河地,而是指汾州,是尹姓始祖般或称殷的封地,与张姓始祖挥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张氏会修统宗世谱》带头把他们混淆了!前边已对此作了详细剖析。
(四)清河地自是古青阳氏封国,青阳氏自有青阳姓族遗存,与张姓起源地没有关系
承认挥是张姓得姓始祖的姓氏著述及张姓家谱,对挥之得姓,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职官为姓,如《元和姓纂》所言:“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得姓张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姓氏急就篇》、《古今姓氏书辩证》、《万姓通谱》等都持此观点。二是以封地为姓,如《路史·后纪五》:“挥:……受封于张,为弓氏张氏。”《路史·国名记·黄帝后姬姓国》:“张,挥之封,今邢之任县是”。《姓氏考略》:“张:挥之封。”可见,无论以职官为姓说还是以封地为姓说,都与青阳无关。青阳氏之后自有青阳姓族遗存。《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青阳:《风俗通》曰青阳黄帝子,《国语》曰青阳为己姓,黄帝娶方雷氏女生青阳,少昊氏也,后世以为氏。汉有东海太守青阳愔,又有东海中尉青阳精,前蜀王氏枢密使唐道袭其母青阳氏……又范禹称有门生青阳诚……唐贞观所定郑州荥阳四姓,一曰青阳”。明陈士元《姓觿》记述:“青阳,《姓苑》云少昊青阳氏后;《千家姓》云东海族;《汉书》有东海王中尉青阳精;《宋史》有丹徒人青阳梦炎,井陉人青阳泰、青阳〓。”
我们可以认同“青阳”即“清阳”,是清水之北的观点。不过,清河在我国有许多条,所以很多地方都可称清阳;一条清河,其沿岸地名无数,也就应有无数清阳。那么,今清河县地是否是上古青阳国所在?是,或者可能是。《路史·国名记·少昊青阳氏后·清》曰:《帝德考》云少昊曰清,清地也,一曰青阳。……然考清地非一:一在郓,汉封宫中同者,或谓少昊国(原注:卫地,今郓之东阿东北西十里有清亭,《隐公四年》遇于清者,《哀十一年》杜云亭在济北卢县东);一在濮(原注:临濮西三十里乃《宣十二年》晋宋盟清丘者,其丘高丈,又《昭十一年》清丘,鲁地);一在并解(原注:本曰清源,在解之闻喜,今在安邑北五十里,《宣十三年》赤狄伐晋及清者,而并又有青原,亦赤狄伐晋之路。其中所说并,乃并州,指山西中南部);一作故乐平(原注:《成十七年》国胜待命于清者)。所说那么多清阳,没有清河地。不过,《路史·国名记·少昊青阳氏后·青阳》曰:“(青阳即)今潭之长沙,昔荆献青阳以西于秦者;然贝之青阳,汉之旧县,故城在今县东三十五里。贝,今之恩。而青阳,熙宁四(年)省入清河。”“贝之青阳”即今之清河(属唐之贝州,宋之恩州),是“少昊青阳氏后”之国,并非挥之封国,与张姓起源地没有关系。

(责任编辑:zhang)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张姓祖根在濮阳
打印
 
最 新 热 门
  • 张氏起源
  • 张姓始祖挥公为黄帝五子
  • 中华张氏源流世系辩证
  • 评明代徽州《张氏会修统
  • 通俗辩说“天下张姓出清
  • 对朱教授关于“张姓祖根
  • 张华封先生致函
  • 古代显贵家族:清河张氏
  •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之
  • 张姓的起源、迁移与分布
  • 最 新 推 荐
  • 虚实之间:唐传奇中的清河张氏

    虚实之间:唐传奇中的清河张氏 清河张氏是中古著姓。张氏为姓...

  • 唐宋时期清河张氏的家学与家风

    唐宋时期清河张氏的家学与家风 李学东 ( 邢台学院法政学院历史...

  • 中华张氏源流世系辩证

    中华张氏源流世系辩证 张梁森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 5000 多年悠...

  • 相 关 文 章
     
    
     
         
     


    网站管理:中国·河北清河县张氏研究会
    通信地址:河北省清河县岷山路奥捷科技大厦1105室(张氏办)  邮编: 054800
    联系电话:0319-8166876 传真:0319-8166862 电子信箱: qhszcw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