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网站首页 最新资讯 族谱编修 重要信息 联谊动态 追宗溯源 族贤宗英 今日清河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主页 > 追宗溯源 > 张姓渊源 >

 
 
  试说张氏研究
试说张氏研究
 
时间:2008-07-10 18:08来源:天下张姓与清河 作者:赵杰 点击:

 
  关于“张氏研究”,对我来说属于新课题。为使如我一样的初涉研究者,对张氏有关基础知识,有个大体把握,仅以极有限的资料,把对张氏的史料记载、研究及其谱牒、授姓由来、居住地以及郡望等情况,粗略梳理一下,谓之“试说张氏研究”。
  一、史料记载说
  先说几句姓、氏、名的起源及其关系。
  姓氏起源很早。现在人们常说的姓氏,是姓与氏作为统一概念的一回事。而在上古时期,姓与氏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是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世系群的称号,起源于母系社会;而氏则是由同姓衍生的分支,起源于父系社会。到了夏代人们始有个人的名字,并常与姓和氏连在一起。“名作为氏族成员互相区别的标志,是人的个体意识在文化上的表现。”(《姓名文化杂说》)到了战国以后,姓氏又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称为姓。这样,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有了姓名。所以说,姓是血缘的烙印,氏是阶级的标志,而名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符号。
  1、最早记载
  有关张氏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诗经》的创作时代,大约是从周初叶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诗经》的成书,最早也不过春秋中叶。《诗经·小雅·六月》一诗末句:“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张仲”之名是张氏最早见于书籍的记载。后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张仲作更详细的记载(或叫证实):“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 


  其次,关于张氏授姓始祖挥的记载,我们以为最早应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该书“弓”字条载:“弓,以近穷远,象形,古者挥作弓。周礼六弓:王弓、弧弓以射甲革甚质,夹弓、庚弓以射千候鸟兽,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凡弓之属,皆从弓。”文中所记“古者挥作弓”,与史书和姓氏书记载考证颇相吻合。我们所掌握资料甚少,窃以为“弓”释文,是“挥作弓矢,因以为姓”的最早出处。
  记载有关张氏人物和点滴姓氏缘由的史料书籍,自然很多,如《吕氏春秋》、《三国志》等,书不谓不早,但无关张姓宏旨,故不再说。
  2、史书记载
  广义的史书范围包括很宽。编年体类的诸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纪传体类的诸如《史记》、《汉书》以至《清史稿》(“二十五史”),纪事本末类诸如《通鉴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等,杂史类诸如《尚书》、《国语》、《风俗通义》等,笔记类诸如《大唐新语》、《四朝闻见录》、《履园丛话》,还有考评类的《史通通释》、《廿二史考异》等。现在通常意义上的(即狭义的)史书,一般是指谓之“正史”的“二十五史”。由于我们涉猎面较窄,仅就“正史”上所知的一鳞半爪,谈点粗略见解。
  自《史记》、《汉书》至《清史稿》,王子侯爵、将相名臣、百官公卿中有关张氏名人的纪传(包括年表),约有一千三、四百人。其世系支脉有的清晰可接,有的断然无着落,好在有一研究会成员李月波先生正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我不再多说。我要说的是,对张氏的起源及其支脉,在“正史”说的较为详细的,应首推宋代大学士欧阳修所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其文曰:
  “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张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赞、彭、睦、述。壮生胤。胤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方城。宇孙肥如侯孟成。孟成生平,魏渔阳太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二子:袆、韪。袆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
  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生子犯。子犯生俊,河东从事。生弋(弋字嵩之,周通道馆学士)。
  清河东武城张氏,本出汉留侯良裔孙司徒歆。歆弟协,字季期,卫尉。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曾孙幸,后魏青州刺史、平陆侯。生准,东青州刺史,袭侯。生灵真。生彝,隋末徙魏州昌乐。
  河东张氏本出晋司空华裔孙吒子,隋河东郡丞;自范阳徙居河东猗氏,生长度。
  始兴张氏亦出自晋司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
  冯翊张氏本出后汉司空皓少子纲,字文纪,后汉广陵太守,曾孙翼,字伯恭,蜀冀州刺史,子孙自健为徙下邽。
  吴郡张氏本出嵩第四子睦,字选公,后汉蜀郡太守,始居吴郡。裔孙显,齐庐江太守,生绍(绍,梁零陵郡太守)。
  河间张氏,汉常山景王耳之后,世居郑县,后周有司成中大夫、虞乡定公张羡,赐姓叱罗氏。生照,照字士鸿,隋冀州刺史,复为张氏。三子:惠宝、惠瑶、惠珍。
  中山张氏出汉北平文侯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
  魏郡张氏,世居繁水。
  汲郡张氏,世居平原。”

  我们认为:这则记载,成为宋代兴起的姓氏起源研究(专指张姓而言)和张氏族谱支脉由来的重要依据。
  然而,我们认为《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清河东武城张氏”说,尚有欠缺之处。清河张氏决非始自“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首先,张氏谱有记载,说张良之孙张典,曾官居“清河太守,居崇仁里乡”,而张典就比“岱”早了8代。另据《清河家乘》(大明永乐年癸未张君绍撰序):“……周末时,讳晁公,字琬采,仕齐国为呈侯;妣刘氏,同葬一穴。生三子,长 ,字殿邦;次仪;三有容,仕齐袭父爵。仪仕秦为相。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遂以清河公为郡。至西汉,仕高祖留侯名良,字子房,妣姜、苏氏,又慎、周氏,自以开国元勋鸣盛于时……”由此而知,“晁公”葬于清河,比“岱”早了15代,比张良还早5代。所以说,清河张决非始自“岱”。
  二、研究及谱牒说
  1、姓氏研究
  按照《姓名文化杂说》一书李润生的观点,姓氏研究秦汉时已经开始,并列举了先秦时所记录的许多姓氏资料,以及汉代出现的《帝王年谱》、《氏族谱》、《万姓谱》等谱牒著作。但,诚如李文说,是“非理论研究和有意识的”。“南北朝时期是姓氏学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当时先后出现了挚虞的《族姓昭穆记》,是综合各地各门大族家谱编成的;贾弼的《姓氏簿状》,广集百家之谱而成;还有傅昭的《百家谱》、王僧孺的《百家谱》、元晖业的《后魏辨宗录》等。而宋以来“姓氏学的主要贡献是对于姓氏起源的探讨和考证”。李文列举了20余部宋、明、清学者所撰书目,并认为:“其中尤以(清)张澍的《姓氏寻源》和岑仲勉的《四校记》功力最深,发现颇多。”

   我认为:“宋以来”才是姓氏学研究的硕果阶段。具体到张氏起源说,宋以来以至今林林总总的姓氏研究书目以及姓氏辞典等,所引证书目大部分是宋以后的。主要有宋初陈彭年等人的《广韵》、宋人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以及清人张澍的《姓氏寻源》等。但是,还有一部不可忽略的著作,即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明显地早于欧阳修《新唐书》提出“挥始制弓矢,因姓张氏”的说法。然而,清人张澍的观点是:张王李赵非皇帝直接授姓,张是出自姬姓;对挥制弓矢因氏焉,为张姓始祖,却是肯定的。
  这就是说,张澍对《新唐书》较为完整的说法,是赞同的。由此,窃以为,越是宋以后的研究者,对姓氏起源的研究,越接近客观,或曰历史的真实。
  2、谱牒修纂
  谱牒的兴起虽然很早(在汉代已有),但谱牒进入寻常百姓家,应该说是在有了“欧阳谱例”之后,即宋之后才有庶民百姓大修家乘谱牒之风。这是一般而言。
  而追溯张氏谱牒的修纂,时间却应早得多。只要联想到自汉以来张氏家族的繁衍兴盛、赫赫名望,在汉代几部汇集名门大族的《百家谱》中,不会乏有张氏族谱的——这自然是我们的主观推测,因为手头缺少资料,无可证实。
  据《百家姓寻根探秘·张》书的作者证实:张氏谱书的修撰,最迟“不迟于唐代”。例举后晋刘朐等人编撰的《旧唐书·经籍志》中,记录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二十卷,宋人郑樵的《通志·艺文志四》也录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
  这之后,宋元明清诸代,张氏族谱不断续修,自不必多说,至今日现存张氏家乘谱牒,据《中华姓氏通书》附录有51种,《中国家谱目录》有114种。又据《百家姓寻根探秘·张》书作者估计:“当还有手抄或私家收藏的,尚无计其数,估计有近千部之多。”
  多尽管多矣,但我所见到的张氏族谱和目录,大多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且均是张氏支谱。有的谱牒极力往上追溯,然而也无可弥补地存在了断代问题。宋之前的谱谍毁于战乱兵燹是其原因之一,我想,在唐朝之前张氏望族已遍布全国,那时张氏不可能有条件进行全国统一修谱,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翻阅《马来西亚张氏志》和香港“岭南张氏”谱,自始祖挥至后百余世,多是从史书资料补缀而来,且二谱补缀难相一致。以汉留侯张良为例,在马来西亚谱中为挥公后第80代,而香港谱则为第73代。由此,可进一步说明张氏族谱的断代情况。
  三、授姓由来说
  授姓由来,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传说时代;而开始姓氏研究,至少是在二千多年后的汉代,时至今日,受记载资料所限,对某一姓氏由来的说法有争议,各持己见,自然难免。
  张氏授姓由来说法颇多,综合所见有限资料,其说法大体不外以下几种:
  1、挥公始祖说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对此说,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有不同看法:“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

 
  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引《广韵》云:张氏“出清河、南阳、吴郡……十四望,本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而后,大篇幅引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
  据我们所见有限姓氏资料和张氏族谱(支谱),对“挥公始祖说”尽管小有争议,但绝大多数书肯定此说。较为完整而权威的说法,仍要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2、解张仕晋说
  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云:“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无可疑也。”“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
  《宋濂集·张氏谱图序》云:张以字为氏,出于晋公族。解张字曰张侯,故晋国世有张氏。
  元代袁桷《张氏宗谱序》云:张氏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
  清人张澍的观点是:“郑樵云,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以张姓始挥为不然,谬矣。”
  我自己的观点认为:解张仕晋、以字得姓或许有之,但决非是张氏始祖。姓氏由来并非源出一处,形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后韩)张,又壮大了张氏氏族,是历史上可能存在的事实。
  3、外族改姓说
  《三国志·魏志》载:魏国名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马邑,成为大姓。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三国时有龙佑那,诸葛亮赐姓张氏,世居云南,至唐时,龙佑那十六世孙名张乐进。”
  还有其他姓氏改为张氏者,尚未见记载形成大的支脉,故不再例举。
  张氏授姓由来说,大体不外以上三种主要说法。另外,还有两种说法,不妨提一下:
  ①汤王之子说。此系神话传说,说商朝汤王有李氏夫人,某日在汤王殿前见弧星落地,由是十月怀胎,产下一男,左手执弓,右手执长枪,合成张字,因此赐以张姓。香港张氏考证者,谓此说“庶近玄奇,不足为信”。
  ②姬良改姓说(见《百家姓探秘》一书)。说秦末有韩国贵族姬良,因于博浪沙谋刺秦始皇未果而被通缉,遂改姓为张名良(即汉留侯张良)。此说也很难被人承认,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均知,至三卿分晋,便有张氏相韩,且是张良的上两代(张开地、张平)先人,张良怎会是改姓的张之始祖呢?
  四、居住和郡望说
  《郡望百家姓》云:张氏望出清河郡。《中华姓氏通书》说:“以清河为张姓的祖居之地和最早、最大的郡望,多见于张氏族谱和一般的谱学史籍。”
  随着炎黄子孙的繁衍发展,随着华夏民族历朝历代的迁徙变化,那么,张氏巨族与清河,在居住及其郡望关系方面,也会随着朝代的更替兴衰而有所变 化。情况到底如何?依据所掌握的有限资料,分不同的历史时期,试做简要分析。
  1、张氏授姓之初
  据明朝嘉靖乙未年张士镐、张浚等人会修的《张氏统宗世谱》记载:“吾张氏之得姓者,自轩辕皇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这说明,在远古的黄帝时期,古老的清河大地既是张氏的得姓郡望地,也是张姓的发源地。
  据程有为、程英民先生编著的《百家姓寻根探秘·张》一书说:“据说挥的居住地在尹城国的青阳。青阳应为清阳,就是清河(指水系)以北,古代人称水北为阳。清阳后来改称清河郡。西汉时的清河郡治所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县东南),辖区相当于今河北清河全县以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以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这个地区当时属于冀州东部,是传说中张姓的最早居住地,清河水养育了张姓的世代子孙。一直到汉唐时期,这方土地上的张姓子孙仍然生生不息、根深叶茂,成为当时的巨族大姓。”
  挥的居住地虽冠以“据说”,我认为也与历史事实相去不会太远。黄河是华夏子孙的发源地、发祥地(尤其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已是不争的事实;且汉唐以前的清河历史确如斯言,这里先是黄河的主流地,后是黄河的支流地,至今有的河流被称作黄河故道。因为青阳氏生挥,青阳氏居住地,也即是挥的出生地和居住地,所以西汉有“清阳”的地名命名。
  另据《中华姓氏通书》张姓“祖居之地”文说:“张挥以尹城国的清阳为居住地,清阳以在清河以南而得名,汉代它属于清河郡、清河国。所以后世张氏谱书提到得姓郡望时,有讲尹城的,而更多的是讲清河郡,谱书的版心也往往标有‘清河堂’字样,以示不忘先祖之地。”
  此说与上说出处相同,只是又引张氏谱书的“清河郡望”予以佐证。我所见张氏谱书甚少,不敢妄言,只想从两部姓氏书说起。无论是唐人郑樵的《元和姓纂》例举的43郡望,还是宋人顾彭年的《广韵》列举的14郡望,都将“清河”列为第一,不会是没有缘故的。我认为,清河郡为张姓望族的发源地(或是发祥地)是有一定依据的。
  2、汉唐时期
  汉至唐千余年间,张氏一直是清河郡的望族大姓。显而易见的有以下几点可作证:①唐宋时姓氏研究者列举的郡望;②其间清河历史上众多的张氏名人;③史书记载的张良后裔“自河内徙清河”,遂成望族;④繁多的姓氏谱书资料。

(责任编辑:zhangshi)
上一篇:张氏古世宗脉考叙
下一篇:天下张姓源清河
打印
 
最 新 热 门
  • 天下张姓源清河
  • 清河张氏祠堂初考
  • 全世界张姓宗亲的组织
  • 张姓的起源、迁移与分布
  • 从墓志材料看清河一望成
  • 张氏世系源流考
  • 重庆巴南张氏清河堂简介
  • 日照海曲太平桥张氏寻近
  • 张氏,得姓于清河的黄帝
  • 略说“天下张姓出清河”
  •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网站管理:中国·河北清河县张氏研究会
    通信地址:河北省清河县岷山路奥捷科技大厦1105室(张氏办)  邮编: 054800
    联系电话:0319-8166876 传真:0319-8166862 电子信箱: qhszcwh@163.com